2T 还不到 500 块的固态硬盘,背后的故事还挺复杂。。。-今日关注

发布于 2023-07-03 08:18:18 来源 : 差评

随着 618 的浪潮逐渐过去,这波固态硬盘( SSD ) " 跳楼 " 降价,应该要告一段落了。。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五百不到的 2T 固态硬盘,应该,不会,再跌了吧?

其实这段时间,后台一直有差友在问差评君,到底买啥固态好?

嗯,其实就固态硬盘的特性来说,这价格都这么便宜了,硬盘其实真的买啥都行。。。

先带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年三星刚发布旗舰固态 980PRO 时的价格啊。

1T , 1899 元。

当要 2000 块才能买到 1T 的时候,我会要求这块固态读写速度快,发热不严重,而且数据能长时间保存不出错。。。

但是当最近固态的价格降到了只要 1000 块钱能买 4T 的时候。。。

我的要求就是没有要求。

要是真的出现读写速度降低,发热严重,偶尔数据保存出错这些状况。

它可以是主板问题,可以是电源问题,也可以是 Windows 问题。

甚至可以是我的问题。

咳咳,开个玩笑。。。硬盘损坏真的是个概率事件,假如你担心越便宜的盘坏的越快,那差评君只能建议大家做好数据备份了。

不过我们今天也不是聊这个话题的,而是前两天我看有网友在争论一个问题:

固态价格现在被干的这么便宜,是谁的功劳?

有人认为是国际行业上的工艺进步了,有人认为是国产颗粒制裁了垄断,但具体是什么情况却没个定论。

抱着学习的态度,我也找了找资料,也跟行业里的朋友聊了聊,终于给这个惠及全体消费者的大好事摸出了一个轮廓。

其实里面原因还蛮多,有一代一代技术更迭的努力,有市场周期变化的调节,也有国产厂商独立自足钻研技术的影子。

咱们一个个来说。

>/ 不断成熟的技术是诱因:

硬盘上价格的大头,就是存储数据的颗粒,占据固态总成本的 70 ~ 80%

这么多年来为了能降低存储颗粒的成本,让我们存下更多的数据,大家普遍采用的技能树有两种:

一是努力在一个平层里塞进去更多数据。

咱们这几年常说的 SLC ( 单层次存储单元 )、 MLC ( 双层存储单元 )、 TLC ( 三层存储单元 ) 、 QLC ( 四层存储单元 ) 、 QLC ( 五层存储单元 )就是如此。

从前往后,代表固态的每个单元( cell )里面可以存放的数据逐渐变多。

咱打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比方,假如硬盘是你家门口的快递站,你的数据就是里面的快递,里面货架数量是固定的。

那么 SLC 就是一层货架上只放一个快递, MLC 就是放两个, TLC 三个, QLC 四个。

前几年通过 TLC 和 QLC 技术的应用,硬盘的性价比有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提高,但是目前来看,四层单元的 QLC 已经到头了。

一个是边界效应越来越明显—— TLC 升级到 QLC 时容量提升了 30% ,即将推出的 PLC 五层单元对比 QLC 的提升降到了 25% 。

另一个是数据的稳定性不断下降, QLC 还能保证单单元 1000 次的反复读写,即将推出的 PLC 据说只能堪堪保证 35 次。。。

货架里塞的货物越多,货架也越不牢靠。

这时候,另一种办法就派上用场了—— 3D NAND 。

说白了,就是多建几层货架,这样虽然占地面积不增加、每层放的快递也不增加。

但是总的层数高了,同样能让总容量变大。

最近两年,闪存芯片的堆叠层数从 32 层到 64 层,再到目前常见的 128 层,靠着这一手垒高高的办法,固态硬盘的容量一直在持续增长。

每 GB 的价格也在缓慢下降。

这些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释近 10 年的固态降价,但是持续观察存储价格的小伙伴应该也发现了。

这两年的固态价格根本不是持续缓慢的降价——而是断崖式雪崩。

所以,技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

>/ 供求市场的变化是根本:

在差评君看来,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,是全球固态价格降低的主角。

家里开厂子的差友对这件事应该非常了解:工厂里的机器一旦开机了,最好就一直开着。

即使亏本生产,也比关机重启一次要省钱。

固态颗粒的生产也是这么一个逻辑:工厂运行的产量是比较固定的,不能说加就加,也不能说减就减。

但是市场对颗粒的需求是存在周期变化的——有时候买固态的消费者多,有时候少。

比如像开学季、装机季,厂商就可以抬价出货;淡季库存要压不住了,颗粒厂就得捏着鼻子降价。

然而这两年的旺季,属实不太 " 旺 " 。

在消费市场上,无论是个人的电脑、手机、还是商用的企业采购,数据中心,各类的消费需求都有所下滑。

相信大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 "PC 寒冬 " 这个词了,至少我在这个行业里,今年一年已经听麻了。。。

Canalys:2022 年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下降 16%

所以今年颗粒厂要想控价,必须减产。

虽然有厂商们老早就嗅到了味道不对,比如早在去年年底铠侠、美光就开始宣布减产。

但是比如三星原本还想头铁,结果今年一季度营业利润暴跌 96% 的当头一棒,不得不加入减产大军。。。

然而已经来不及了,我们有个目前在美国工作的前同事,每过一阵就会跟我们感叹固态价格真的太离谱了——

2 TB 的三星固态只要 200 多美元,偶尔促销还会降到 150 刀,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。

>/ 国产化是最后一根稻草:

不过每次,他这话说完之后都会被我们群嘲。

因为国内的固态比三星还要打个对折!

而这件事的功臣,自然就是已经被我们夸过好多回的长江存储了。

去年咱们也专门写文章聊过,在 3D 堆叠的技术方面,长江存储率先实现技术突破。

成为了国内,不对,世界第一家实现 232 层 3D NAND 堆叠的厂商,超越了三星美光等一系列存储老厂。

当时我们就佩服长江存储技术牛逼,但是可惜发育时间不够,惨遭美国制裁。

但是没想到的是,这才几个月啊,它就用产品狠狠地踢了我的屁股。

当三星抠抠索索的慢慢把 2T 的固态从 2500 降到 1500 出头的时候,长江存储大规模出货,以致态、梵想为代表的一批使用长存颗粒的国产厂商把价格给直接带入冰点。

618 时期的 2T 固态,甚至被杀到了不到 500 。。。

不是,你咋越制裁,越来劲( 出货 )的啊

毕竟这被制裁后的几个月里,长江存储可一直没啥好消息。

客户变少了,新机器也买不到了,维护的美方工作人员也撤离了,老的设备如果出故障也会修不好了,只能停机,二期厂房的建造也出现了一定的延误。

怎么看都不像是产能很充裕的样子啊?

结合之前公开的数据来分析,长江存储的一期项目的目标产能撑死了也就每月十万片。

看起来好像还行,但这依旧只有全球产量( 200 万片 / 月 )的 5% 左右,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。

也有人猜测,认为长江存储可能是在被制裁后直接选择放弃企业级市场。

把所有的颗粒都套皮出给消费级固态厂商,比如今年年初时梵想,光威,金百达、爱国者等一系列原本的二三线厂商都一股脑的换上了长江颗粒。

通过这种疯狂卖卖卖的行为,直接把外国厂商给拖入价格战当中,才导致如今的固态又便宜又好用。

当然,这些猜想不一定准啊,毕竟,差评君也没真的在长江存储干过。

如果差友有不同的见解,欢迎咱们在评论区交流一波想法。

给我一个存储市场我能翘起整个半导体产业链

总的来说,这次固态的降价浪潮可以看做是多方面因素一齐作用的果。

在国外,主要是技术和市场。

在国内,国产化的崛起又狠狠助力了一波存储普及。

但差评君感觉,这会儿固态降价这件事,最有趣的还不是它降价本身。

有趣的是长江存储在这次降价中,有了不少 " 主动权 "

过去咱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别人的降价涨价,但是现在却可以靠自己的产品去影响市场。

别看存储只是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一环,但实际上五十多年以来,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,他们的繁荣的半导体市场,都是从存储市场开始做起的。。。

谁做好了这些 " 基础芯片 " ,谁就能主导未来十几年的半导体风向。

虽然目前,属于长江存储的路才刚刚开始。

但我希望,它能真的克服眼下的种种困难,健康的活下去。

毕竟,谁都不想再过上花 2000 买一块 1T 的固态的日子了。

关键词: